相關新聞

航空業淨零卡關!永續航空燃料(SAF)該如何推廣?

2024年台灣出國人次逼近1700萬,境外觀光消費上兆元,幾乎回到新冠疫情前的水準。隨著暑假旺季即將來臨,不少人都開始規劃海外旅遊。但你知道嗎?在國際觀光大舉復甦的榮景背後,你所搭乘的飛機,正面臨艱困的減碳大挑戰。

氣候變遷的警鐘越敲越響,促使全球企業投入「淨零碳排」行列。每天在高空穿梭世界各地、且高度依賴石化燃料的航空業,也無法置身事外。

光看比例,航空僅占全球區區2.5%,似乎不頂重要。然而,該領域卻是飆速最快的成長排放源之一,更是單位排碳最高的交通工具。國際民航組織(ICAO)曾估算,到了2050年,國際航空業排放量可能再翻倍!

環顧各減碳方法,改用「永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簡稱SAF)似乎是最立竿見影之道。但,從歐盟航空安全署(EASA)和氣候倡議組織T&E最近發布的報告來看,現階段成果並不樂觀。

成本高又缺監管,SAF採用率至今不到1%

SAF泛指可替代傳統化石燃料航空油品的的低碳燃料,來源有以下幾種:

  1. 農作物:以玉米和棕櫚油為大宗,價格較低廉,但容易跟糧食競爭、或引發毀林爭議,已被歐盟和英國定義不符永續訴求,
  2. 廢油與動物脂肪:如食用油,但須追溯來源,從回收廢品來更好,
  3. 生質燃料:如農林產業廢棄物,但有技術難度與成本挑戰,
  4. 合成燃料(e-kerosene,或稱電子煤油):以再生能源產製的「綠氫」(green hydrogen),加上碳捕捉(CCUS)得來的二氧化碳合製而成。

不久前,T&E檢視全球77家主要航空公司,發現沒有任何一家達到A級(符合2050年氣候中和路徑),多數業者目前還是相當依賴化石燃料。按此趨勢,到了2030年,SAF使用率只會從0.15%微增到1.3%,甚至抵銷不了疫後觀光復甦增加的量。

 


在T&E的評測報告,全球只有一家航空公司為B級。資料來源/SAF Observatory Briefing

這份《永續航空燃料觀察簡報》(SAF Observatory Briefing)評測,近九成公司都落入最差的D級,甚至有一半公司沒制訂SAF實踐目標。就算是最早採用的法荷航集團(Air France-KLM ),也因大量採購廢油製成的SAF,最後只拿到B級。

這般結果,跟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去年底的統計相去不遠,儘管2024年SAF產量終於突破100萬公噸,卻只佔全球航空燃料的0.3%!

不少批評者認為,航空業顯然缺乏減碳動力。事實上,主要障礙是SAF的成本過高,如目前公認最永續的e-kerosene,價位就比傳統燃料貴3~10倍。再者,大多數國家的監管機制也未強制要求,在缺乏政策壓力和經濟誘因的情況下,航空公司當然步履蹣跚。目前SAF滲透率最高的DHL,使用比例也不過3.3%。

而另一份由歐盟航空安全署(EASA)發表的《2025年歐洲航空環境報告》(2025 European Aviation Environmental Report)也直陳,單靠效率提升、機隊汰舊、減重等既有手法,根本無法兌現航空業的淨零承諾!

歐盟政策力推,亟待燃料廠商跟進響應

有鑑於此,歐盟最近頒布新政策「ReFuelEU」,今年起,聯盟機場必須供應至少2%的SAF,比例逐年增加,未來長期目標設定在2050年的70%,而且強調要用更環保的e-kerosene,還主動提供資金和研發支持,希望藉此壓低SAF的價格門檻。

 

歐盟以「ReFuelEU」加大力道驅使航空業減碳。資料來源/NESTE

不只歐盟,包括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近年都陸續推出相關法規。IATA統計,目前已有37國提出SAF鼓勵政策,合計規劃了220個再生燃料生產計劃。台灣民航局也在去年公告試行計畫,目標2030年國籍航空國際線要用5%的SAF。

事實上,航空業對環境的衝擊,比外界想像更為複雜,包括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排放,如氮氧化物(NOx)、懸浮微粒(PM)、硫氧化物(SOx)、蒸氣、甚至是尾跡雲,都對地球氣候有所影響,卻更難以監測,在在提升該行業的減碳難度。

不可諱言,航空業永續轉型是相當艱鉅的挑戰,它不只是環境和技術問題,更牽涉到行政監管和全球治理,才能有效管控這些跨越國境、甚至還在不斷升高的排放量。

然而,不少專家也提出一個尖銳觀點,那就是上游供應商必須趕緊加入戰局!

兩份報告不約而同指出,傳統燃料供應商在SAF的投入太少。直到,包括:道達爾(Total)、殼牌(Shell)、英國石油(BP)、雪佛龍(Chevron )、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沙特阿美(Saudi Aramco)等國際油氣龍頭,到2030年只能合計生產約300萬噸SAF。更麻煩的是,多數廠商現在製作的SAF,幾乎沒有一個是減碳效益最好的合成燃料。

 


疫後觀光復甦,航空業的淨零成績卻不見起色。資料來源/EASA報告

今後,航空業的競爭,不再只局限於運輸效率和規模擴張,更在於誰能從永續轉型的減碳賽局突圍而出?否則,等到消費者都染上「飛行恥辱」(Flygskam),搭乘意願大減的那時候,想再緊急轉向就來不及了。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