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醫療綠領開出月薪中位數75K徵才 上半年綠領人才開缺2.2萬、AI綠領最搶手、跨域為高薪關鍵

「我們很訝異,本來預估因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及關稅壓力,各企業對綠領人力需求會稍微緊縮,但是以台灣的現況來看,卻沒受到任何影響,還是持續的往前走。」環境部長彭啓明說。

第二次的《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指出,即便上半年整體徵才動能趨緩,4月開始的美國關稅戰更令部分徵才企業觀望,但2025上半年的綠領職缺仍達2.2萬人,年增9%,八年來成長幅度更比整體市場多出5.3倍,企業對綠領人才的需求強度仍穩定高於整體市場。此外,受AI浪潮影響,科技業對綠領人才的需求顯著攀升,不僅數量大幅增加,占比也以兩成躍居首位。

彭啟明表示,《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完整呈現了徵才企業在不同時間點,對綠領人才的需求強度變化。半年更新一次的報告,希望幫助年輕朋友為職涯找到不一樣的情境;同時配合國家環境研究院開設的「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培育更多的綠領人才。

人才缺口集中科技業、醫療綠領最高薪

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顯示,占比77%、約1.7萬個綠領工作集中於六大產業,職缺數以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一般製造業最多,人才缺口逾4,600人。主因包括產業規模龐大、技術密集,並受法規壓力、國際競爭激烈與產業鏈等影響。

從職缺來看,1萬個綠領工作集中於六大職務,包含環境安全衛生類人員、業務銷售人員、工程研發人員、維修/技術服務類人員、專案/產品管理類人員、操作/技術類人員。

其中,環境安全衛生類人員主責企業實務,需符合淨零排碳法規、產業廣泛需求,居綠領人才需求最大職缺,占比15%、人才缺口超過3,300人。

值得注意的是,綠領職缺第二名出現迭代,從早年的操作、技術類人員、轉為工程研發人員、再到近兩年的業務銷售人員,也顯示企業實踐淨零轉型已從企業本體、進入銷售服務。

 


1.7萬個綠領工作集中於六大產業,職缺數以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一般製造業奪冠;職缺則以環境安全衛生類人員最多。圖片來源/環境部

就地域分布而言,六成綠領職缺集中於北部地區,其餘分布於六都與新竹地區。薪資方面,醫療業綠領以月薪中位數75K居冠,比整體綠領4萬元高出88%;第二、第三則是建築營造與節能相關產業緊追在後。

AI綠領職缺創新高,軟體工程、行銷最吃香;國環院:未來至少再新增三大綠色職業

報告透過關鍵字篩選,得出2025年平均每個月有4,301個綠領AI工作機會,占綠領工作數的比例從2018年的14.7%、增至19.8%,創8年新高。

彭啟明指出,綠領與AI的結合已是必然趨勢,綠領AI的產業與職務需求也更趨多元。

從產業來看,法律/會計/顧問/研發/設計業的需求占比提升;從職務來看,軟體/工程、工程研發、行銷的需求占比顯著增加。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對導入AI以實現淨零碳排的需求旺盛,淨零轉型正如AI的整體趨勢,正從「做AI」逐步擴散到「用AI」。

 


AI綠領需求自2023年後穩定上升。圖片來源/環境部

面對綠領求才若渴,彭啓明也分享企業獲得綠領人才的四大方法:

  1. 破圈,從其他產業或職務挖角綠領人才。
  2. 促動,邀請無求職意願被動求職者加入。
  3. 升級,培育現有員工加值轉型,具備綠領技能。
  4. 共舞,善用公部門資源,並啟動產學合作,例如環境部攜手32所大學推出「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在教育階段提早養成並預約綠領人才。

不只是AI,國家環境研究院院長劉宗勇預測,未來將興起至少三大類型的綠色職業:第一,因應綠色經濟崛起,原有職務的需求提升,例如電力維修、木工電工等;
第二,既有職務需要新增綠色技能,像是綠建築中的環保建材應用、節能減碳設計等;
第三,全新的綠色職業,例如綠電相關的前瞻能源工作。

環境部開設「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可將結業證明導入人力銀行,提升競爭力

彭啟明表示,環境部正與全國32所大學合作推動「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協助在職員工取得合格證明、提升綠領戰力。求職或轉職者也可在9月後,將合格證明上傳至104人力銀行履歷資料庫,提升在綠色就業市場中的曝光度。課程總時數共計48小時,預估每年可培育2,400人,首波已有845人結訓或正在受訓中。

他指出,永續工作很困難,導致過去許多工作流於表面,真正具備實務能力的人才仍稀缺,希望透過系統性的課程,挖掘與培養更多真正投入淨零實作的綠領人才。「未來我們的課程設計會與企業需求接軌,並與國家政策連動。這樣我們的淨零的速度,才會在一個正常的、有效的軌道上。」

劉宗勇補充,考量每位學員背景與需求不同,因此課程並未強制要求修完所有單元才可結訓,讓學習更具彈性。他說,2026年將推出多項加值課程,包括與經濟部合作的「節能培訓班」、內政部的「淨零建築」課程,以及與成功大學合開的「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課程。

此外,也將開辦針對大型醫療院所人員的「綠色醫療專班」,並與資源循環署合作推出「資源循環專班」。目前已有多個部會洽談開課合作,未來將視量能與優先順序持續擴充課程。「只要打好基礎課,七成領域就能掌握,再透過進階加值課程深入各領域,整體推動會更好。」劉宗勇說。

 


環境部綠領人才資訊平台提供查詢綠領課程。圖片來源/綠領人才資訊平台

非本科生也能入門綠領,近六成職缺不限科系,跨域、整合力、學習力成關鍵

隨著永續概念深入更多產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使得職缺的經歷要求逐漸放寬。報告指出,有56%的綠領工作歡迎年資不滿一年或不限年資的求職者,同時也有59%的綠領工作不限科系背景。

但非本科生想加入綠領行業,還是擔心自己沒優勢?104人力銀行網路服務事業體總經理陳嵩榮表示,跨域是高薪的密碼。雖然企業重視即戰力,但若能將原本的專業能力結合永續知識,讓自己成為複合性人才,就能更容易在綠領市場中脫穎而出、躋身高薪行列。

台灣大哥大永續品牌公關副總經理劉麗惠也鼓勵年輕人勇於跨界發展。她表示,永續工作橫跨能源、金融等多元領域,因此企業更重視的是整合資源、跨部門協作、溝通說服等軟實力,非單一背景的的人才能帶來多角度的解方。

劉麗惠分享,過去她在新聞領域累積了拆解問題、掌握核心議題的能力,成為她轉戰永續領域的重要優勢。「你的本科專業,會讓你在某一項能力上比別人更強;當這些專長注入ESG實務後,工作會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她也提醒年輕人,跨域的前提是先打好本業基礎。

師範大學教授葉欣誠也認為,永續人才最在乎的就是學習能力,還有抓重點的能力。他提醒,現在越來越多人會將抓重點的工作放給AI,而失去統整及掌握關鍵議題的能力。「要讓自己成為AI無法取代的綠領人才。」他強調。

此外,葉欣誠觀察到,儘管各行各業都積極投入增能學習,但學生族群的參與比例仍偏低。未來如何透過提升薪資來吸引年輕人投入,將是發展綠領工作的關鍵課題之一。彭啟明也認為,未來若能提高綠領工作的薪資待遇,並增加職涯的幸福感與使命感,有望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

 


產官學一致認為跨域對綠領人才是加分項。圖片來源/環境部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