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運轉的醫療院所,可以如何從半導體學習節能減碳,以及落實ESG永續轉型?
在醫療體系談節能減碳,總讓人覺得不太容易開口。一方面醫療環境對溫度、濕度及潔淨度有嚴格要求,稍有不慎便可能影響病患安全,甚至增加院內感染風險,因此在節能措施的導入上,必須更加審慎與精密規劃;另一方面,醫院需要24小時運轉,要真正降低碳排,談何容易?
然而政策正在改變這一切。2025年起,經衛生福利部評鑑為醫學中心的醫院,必須每年完成前一年度的溫室氣體盤查並上傳登錄。這不再只是企業的遊戲規則,醫療院所也正式被納入永續轉型的主戰場。
衛福部更進一步規劃,將ESG納入醫院評鑑項目,並宣示:最快在2025年3月前完成全台26家部立醫院的碳盤查作業。
這樣的政策訊號很清楚:醫院也要學會「算碳」,更要思考怎麼「減碳」。
範疇二最大宗,冷氣成為節能關鍵
身為一名參與醫院永續業務的工作者,我深切體會到目前醫療院所面臨的節能瓶頸。在我們這二年盤查數據中,範疇二(Scope 2)的間接能源使用,始終是碳排放的最大宗。換句話說,不是醫療廢棄物,不是交通油耗,而是醫院每天用掉的「電」才是大宗。
根據2024年《非生產性質行業能源查核年報》,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在所有非生產性質行業中能源使用量排名第二,佔總量的16.05%。其中高達59.52%的電力用於空調系統,反映出醫院在能源使用上的結構重心。這也不難理解,醫療空間需長時間維持潔淨、恆溫與安靜,冷房系統幾乎全年無休。正因如此,冷氣系統的效能與管理,幾乎決定了一家醫院的碳排放表現,也凸顯我們在提升空調效率上仍有相當大的優化空間。

半導體的靈感:潔淨與節能可以共存
日前,我拜訪了一家第三代太陽能板新創公司。創辦人過去是半導體業的執行長,現在把那套半導體廠的管理邏輯,用在太陽能板的製程上。你可能會想,這兩者哪有可比性?
其實大有關係。半導體廠對溫度、濕度、潔淨度的要求極高,每個環境變數都被即時監控與精密控制。而太陽能板的製程雖不必這麼嚴格,但用上這套邏輯之後,生產過程變得更穩定、能源使用更有效率,節能成效也相當亮眼。
我當下就想,醫療產業也有很多類似場景:手術室、檢驗室、加護病房……這些區域一樣需要高潔淨度與穩定環境。如果能像半導體廠那樣,透過精細化的製程管理、智慧控制系統來掌握能耗,是否能同時兼顧品質與節能?
學會借鏡,也是在練永續的內功
這些年來,我越來越覺得,醫療要走向永續,不只是要換設備、換燈具,更重要的是換一種思維。能不能從其他產業學經驗?能不能從制度中找機會?能不能讓節能不再是壓力,而是提升醫療品質的一部分?
政策的腳步已經邁開,碳盤查與ESG評鑑將成為醫院的常態。下一步,我們更需要跨領域的合作與學習。半導體業過去20年在製程與能源管理的深耕,也許正是醫療產業接下來可以借鏡的一面鏡子。
畢竟,減碳不只是對地球的責任,更是對病人與下一代健康的承諾。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