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半導體鏈韌性 永續競爭力關鍵

近期台灣半導體產業接連爆發工安事故與營業秘密外洩事件,引發業界震盪,包括高科技廠區吊掛與重機作業意外,造成工人傷亡被勒令停工。同時,也有工程師涉嫌竊取機密資料,準備轉售給境外對手,相關單位已介入調查。這些事件凸顯出,企業若忽略環安衛與資安管理,不僅會影響生產,也將危及整體產業信任與國家競爭力。

台灣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樞紐,產值居全球前三,涵蓋晶圓製造、封測到先進製程技術。供應鏈高度集中意味著一旦任一節點出現異常,將引發連鎖效應。因此,「半導體供應鏈韌性」成為產業當前必須正視的議題。

所謂韌性,不僅是生產不中斷,更包含應變能力、風險管理與跨部門協作,能在突發事件發生後快速恢復營運,是企業永續的核心能力。

從工安面來看,許多意外源於高處作業未落實防護、吊掛程序疏漏或承攬商訓練不足。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企業對承攬作業負有監督責任。再加上常見的感電、火災、物體墜落與車輛翻覆等職業風險,若無妥善管理,極易導致人員傷亡與產線停擺,影響全球供應節奏。因此,環安衛風險控管應視為企業治理一環,而非僅為符合法規之責。

另一方面,資安與機密保護亦攸關供應鏈韌性。《營業秘密法》明訂不得非法擷取或外洩企業技術資料,然而近年來因內部員工洩密導致技術流失的案例不斷。半導體技術高度密集,任何資料外洩都可能使競爭者趁機超越。因此,企業除應強化資訊系統防護外,也應建立誠信文化與嚴謹的離職管理制度,以防微杜漸。

提升供應鏈韌性並非大型企業專屬責任,而是整體產業鏈共同課題。從原料供應、工程承攬到機台設備商,皆應納入風險控管體系。企業可透過教育訓練、第三方稽核、ESG自評制度與行為準則簽署,強化環安衛意識與合作夥伴的永續表現。

同時,面對氣候變遷與能源不穩等新興風險,也應將營運持續計畫(BCP)納入日常營運策略。

要在競爭激烈且風險多元的全球市場中保持優勢,「半導體供應鏈韌性」將是台灣產業下一個關鍵競爭力來源。企業應以近期事件為警惕,從制度面與文化面全方位強化內部治理與供應鏈協作,才能真正落實永續經營,守護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生態中的領先地位。
原文連結